当前位置:三湘统战网>民族和宗教>我省的少数民族

纳西族

2013-10-06 16:57:53  来源:  作者:

民族概况

  我国的纳西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维西、中甸及。蒗县的永宁区、德钦、永胜、鹤庆、剑川、兰坪等县和四川省盐源、盐边、木里等县,西藏的茫康县也有分布。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纳西族人口数为308839。根使用纳西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由于同汉族交往较多,群众多能使用汉语文。纳西族曾在古代有过表意的象形文字,称东巴文;另一种是表音的音节文字,称为哥巴文。但都未在群众中推广使用,只是记载了古代的许多诗歌、传说、故事和宗教经典。1957年,设计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方案。截止2010年,湖南省有纳西族人口126.

  根据史书记载,纳西族的先民与汉代称牦牛夷,晋代称摩沙夷,唐代称磨些蛮的部落有密切的渊源关系。这些不同的称谓,当是不同时期文献记载的同一族称。公元3世纪初,越膂郡定作县(今四川盐源)已有摩沙夷居住。8世纪末叶,在今丽江金沙江流域和盐源雅砻江流域也有磨些蛮的分布。从三国到唐初的数百年间,雅砻江以东的纳西族先民逐渐向西南迁徙;盐源以西金沙江流域一带的磨些族亦逐渐聚集于丽江地区并繁荣起来。定作地区的磨些部落,在唐代曾有一部分渡过金沙江,向南进入洱海东部今宾川一带建立了越析诏,亦称磨些诏,为当时洱海地区六诏之一。唐代吐蕃势力兴起,向东向南扩展。唐朝为了防御吐蕃,扶持六诏中的蒙舍诏统一其他五诏,建立南诏政权,成为一个强大的地方势力来牵制吐蕃。今丽江、永宁一带成为南诏、吐蕃角逐之地,先后为吐蕃、南诏所统治。公元1253年,蒙古征大理,由丽江东境渡江,木氏祖先麦良迎降,被授为茶罕章(丽江)管民官。1276年置丽江路,设军民总管府,麦良子孙世袭总管。丽江路隶云南行省,属呈朝中央的一级地方政权。明初,纳西族首领木得被授为世袭丽江府土官知府,统治纳西族和附近各族人民。清雍正元年(一七二三年),丽江地区实行改土归流,世袭丽江土知府改为流官知府,木氏由世袭土知府改为土通判。

风俗习惯

  新中国成立前,丽江、维西、永胜部分地区的纳西族,基本上属于封建地主经济下的个体家庭。普遍盛行一夫一妻制,夫权极大。妇女社会地位低下,无财产继承权。在永宁和四川盐源境内的部分纳西族中,直到民主革命前夕,还残留着以女性为中心的家庭制度。家庭世系按母系计算,子女从母居。妇女为家庭的主要人物,担任家长。财产是母系继承制,由母亲传给子女或由舅父传给外甥或外甥女。这类地区在婚姻的缔结方面,有阿注异居、阿注同居、结婚三种形式。缔结阿注关系的双方通常是男子晚间到女家过偶居生活,次日清晨返回自己家中。这种婚姻关系没有共同的经济基础,因而建立和解除相当容易。由这种阿注关系所生的子女,属于母方,男子对这些子女没有必须扶养的义务。阿注关系到中年以后,一般都固定下来。还有一些男女,通过阿注关系的发展建立一个家庭。子女完全可以确认父母,如是女居男家,子女的世系按父方计算;如是男居女家,子女的世系则按母方计算。此外,姊妹共夫,兄弟共妻的群婚遗风,在个别村落还有发现。解放后,随着婚姻法的贯彻,旧有风俗等已有改变。

  丧葬自古通行火葬,清末后部分地区开始盛行土葬。

  纳西族男子的服装大体与汉族相同。丽江纳西族妇女身穿大褂,宽腰大袖,外加坎肩,系百褶围腰,穿长裤,披羊皮披肩,缀有刺绣精美的七星、旁缀日、月,表示勤劳之意。宁蒗纳西族妇女着长可及地的多褶裙、短上衣、青布大包头,佩大银耳环。

  宗教信仰与重要节日

  新中国成立前,纳西族比较普遍地信仰东巴教,这是一种多神教,天、地、山、水、风、火等自然现象和自然物都被视为神灵,巫师称为东巴。凡遇婚丧、年节、治病,都要请东巴念经。在明代,喇嘛教传入丽江地区,曾为部分纳西族群从所信仰。道教、基督教都曾先后传入,但信仰者不多。

  纳西族传统节日有正月农具会三月龙王庙(现为物资交流会)七月骡马会。此外,还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火把节等。

(主要来源:千里原主编《民族工作大全》)

投稿邮箱:hnsxtztg@sina.com
联系邮箱:hnsxtzl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