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湘统战网>机关党建>精神文明建设

马碧:在“走亲”中提升“知民度”

2013-10-14 17:05:54  来源:  作者:马碧

9月5-7日,按照部里的统一部署,在部领导的率先垂范下,我作为部机关第一批党员干部,赴古丈县坐苦坝村,住农家、听民意、察民情,在与农民兄弟同吃同住同劳动中,体验了一次面对面的交流、心贴心的碰撞、情与情的交融,身体得到了锻炼,灵魂得到了洗礼,思想得到了升华,收益匪浅、感慨良多。

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才缩短了心与心的距离

第一天,上午8点半,我们一行30多人乘坐一辆大巴车,准时从部里出发。一路走了近7个小时,在一处较为宽敞的山路边停下。大家再分散爬上越野车,在蜿蜒崎岖的土山路上颠簸前行。个把小时后,不时有同事下车去了村民家中。听司机小王说,坐苦坝村占地面积很大,村民们住得很分散,相互间距离很远。下午5时左右,我们小组5人终于到了坐苦坝村三百洞组。

我被安排在向功汉家里住。小组长向老兄早已候在路边。天刚下过雨,到向功汉家还有几百米泥泞小路。我婉拒了向老兄帮忙拿行李的要求,一瘸一拐地跟在向老兄身后。大约10分钟后,终于到了向功汉的家。这是一座砖木混合结构的房子,共有四间房。向功汉外出干农活去了,只有老伴在家。见我来了,阿姨既羞涩又热情地把我迎进了家,便开始忙着做晚饭了。

搬过一条板凳,我一边帮着烧火,一边同阿姨拉起家常来。刚开始时,阿姨不大爱说话。我告诉她自己也是农村娃,在农村待了20来年,希望阿姨把我当自家人看待。慢慢地,阿姨打开了话匣子,告诉我说,家里有四个小孩,大儿子结婚后外出打工,二儿子买了辆车帮人拉货,三儿子外出打工这几天刚回家,女儿嫁到城里在加油站上班,现在都去外头干活了,天黑才回家。

聊着聊着,天完全黑了,饭菜也做好了,外出干活的向叔叔一家人都回来了。向叔叔的背几乎已弯成90度,60不到的人看起来有70来岁。我赶紧搬过板凳,大家围坐在一张小桌旁,边吃饭边拉家常。我请求叔叔阿姨把我当儿子看,他们很高兴地一口应承了。我又认了他们两个儿子做弟弟,仔细询问他们的工作、生活情况,他们也逐渐把我当亲人,同我聊起喜怒哀乐来。

吃过晚饭,阿姨怎么都不肯让我为他们洗碗,我只得作罢。拉过板凳,我同叔叔和两个弟弟继续拉家常。村里田很少,只有叔叔阿姨每人分到了9分5厘田,几个子女都没分到田。为解决生计,叔叔阿姨承包了别家的5亩田和十几亩地,种了稻谷和烟叶,如果天公作美,一年到头能挣个万把块钱。我心里直发酸,叔叔阿姨都这么大年纪了,还如此操劳,多不容易啊!

十点左右,叔叔阿姨把我安排在他家大儿子的婚房睡,而让他的小儿子在厅堂里打地铺。我怎么拒绝都没办法,只好听安排了。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不是床不舒服,而是心里老想起驼背的叔叔、操劳的阿姨、睡在地铺上的弟弟。我不禁扪心自问,自己有时认为在长沙生活得很苦,8年搬了9次家,可比起阿姨家来,比起农民兄弟来,又算得了什么呢?

我的脚下沾满多少泥土,心里就沉淀了多少真情

第二天,早上6点半,我比往常早早地起床了。可没想到的是,阿姨已经做好了早饭。见我起来,阿姨赶紧帮我找脸盆、打水,招呼我上桌吃饭。桌上还是四个菜,但都已经换了花样,有鱼、有肉、有豆腐、还有青菜。我深感不安,请求他们不要把我当客人,平时吃什么就做什么。阿姨笑呵呵地说,我们平时就吃这些。农村出身的我知道,阿姨家是把我当贵客啊!

吃过早餐,叔叔阿姨一家人都外出干活了。根据部里的统一安排,我和同事们从四面八方赶到集合点,一起去看村里的鸡场、茶场。所谓的鸡场,其实就是一大片山地,很大,里头养了几万只鸡。据介绍说,鸡场的鸡是放养的,品质很好,但由于交通极为不便、很难运得出去,因此效益并不好。而茶场的幼苗刚刚插下不久,就遭遇了今年的大旱灾,很多都已枯死。

中午时分,我从鸡场、茶场出来,鞋子、裤子已经满是泥巴。在回阿姨家的路上,碰到阿姨从外头干活回来,背着一根很大的枯树,压得背都成了一张弓。我赶紧迎上去,想帮阿姨背会儿。阿姨死活不干,还笑着说,我们已经习惯了,你这么长时间没有干过重活了,干不来的!争执不过,我只得默默跟在身后扶着,两眼紧盯着阿姨脚下,生怕她不小心踩空,好随时帮上一把。

十来分钟的小路,在我看来好像走了几个时辰,内疚、不安、羞愧,一直在我的心里挥之不去。好不容易到了家,我赶紧帮着阿姨把枯树放下来,阿姨马上着手做饭菜。我连忙帮着生火。听阿姨说,她家在河边圈养了500只鸡,现在都快长大了。要是路修好了,鸡就好运出去卖了。去年,家里种的柑橘产量好,但路太不好,很多都烂在了地里。我把这些都默默记在心里。

饭菜做好了,阿姨招呼我赶紧吃。我说要等着叔叔他们回来一起吃。阿姨说,他们中午不回来了,耕种的田地离家远,中午回来一趟的话要耽搁很多时间,所以一般晚上才会回来吃饭。我颇为吃惊:不吃饭怎有力气干活呢?阿姨憨憨地笑了,说,习惯了。我的心一阵抽搐,饿着肚子干活该是怎样的一种无奈啊!农民兄弟啥时才能走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模式呢?

赶在下午同事们集体考察前,我沿着泥泞的土路去了河边,去看了阿姨家养的鸡,去看了阿姨家尚未盖完的新房。晚上,叔叔一家人回来了,我们在柴火边拉家常,了解到当前他们感觉最不方便的就是路和水,生活用水都要靠天老爷开恩。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了,农村还是这么艰苦。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任重道远啊!离别的早上,我悄悄地在枕头底下留下500块钱。

在走亲中提升“知民度”,上下情才能无缝对接

不到三天的“走亲”,不足72时的“三同”,时间虽然很短暂,但带给我的冲击却是那么的强烈。常言道:君自民间来,应知百姓事。共产党的干部,“本色是工农”,切不可忘了人民群众是根本,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因而,保持和发扬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时刻不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至关重要。而要保持这种宗旨,就得深入基层群众、全心攀亲走亲。

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我们是和群众有深厚感情基础的,我们许多人的根就在农村,身体里流淌的是农民的血液,骨子里散发出的是农民的质朴和善良。农村那混合着泥土、粪便芳香的田野、山冈、溪流正是我们儿时的乐园,农民那憨直的音容、粗糙的手指、深弯的后背正是我们爷父辈的写照……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和亲人坐在一条板凳上?

古代有识之士曾写道,“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当今党的领导干部更要深入基层,带着感情到人民群众中去,沉下身子,在田间地头、村街民巷,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疾苦,多办实事好事,为百姓排忧解难,真正把群众满意不满意当做检验工作成败的标准。如果走马观花,怎能听到群众的心里话,怎能真正了解民之所盼,怎能切实解决群众实际问题?

有“知民度”才有为民情,才有上情、下情的“无缝对接”。不到三天的“走亲”,同村民同坐在一条板凳上,看到的是实际问题,听到的是群众心声,收获的是真知灼见。我看到,阿姨家为早日修好出山路、用上干净水而期待,他们家的二儿子为货车办不到路线牌而烦劳,他们为党员干部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而感动,热切期待党和政府从他们的角度去想问题、办事情。

我更看到,农民兄弟的思维模式、生产方式、生活习惯还极为落后,农村“空心化”现象已相当严重,农村发展光靠送钱送物的“输血式”扶贫还远远不够,只有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靠产业发展来产生“造血式”内生动力,让农村的青年人想留下来、能留下来,农村的发展才能走上健康的轨道,加快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才能真正成为现实。

“走亲”,用真情去“顺气、解结、纳言、化怨”,用行动去讲政策、聚人心、解困难、出主意、谋发展,值得制度化、常态化。但目前农村很多困难涉及深层次问题,单兵突进难以解决,发展难题需要借助外脑,解决矛盾需要多方协调,这就需要相关部门联动形成合力,共同解决难题。当党的每一个干部都接通地气、富有“知民度”,干群鱼水深情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投稿邮箱:hnsxtztg@sina.com
联系邮箱:hnsxtzl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