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湘统战网>机关党建>精神文明建设

汤国旺:深深浸润于血脉的农家情

2013-11-11 14:48:33  来源:  作者:汤国旺

这次体察民情活动,我与政研室彭主任被安排住在三百洞向功强家中。在坐苦坝村,老向的家境应该算中等偏下。三孔木屋,一个小偏楼,守着三亩田地过着平常日子。老向有5个儿女,小儿子在湘泉酒厂,二女儿在苏州打工,大女儿已经出嫁,其他2个儿子时而在家务农时而外出打工,大孙女在长沙读大学,一对不满十岁的小孙子孙女每周要走15里的路到镇上读寄宿制小学。

老向很好客。我们还没到,就把阁楼收拾得干干净净,还特意折了很多桂花,用矿泉水瓶子插着放在窗前,一入房间桂花香沁人心脾。闻着桂花香、腊肉香、新收的稻谷香和包谷烧酒香,也感受着浓浓的牛粪味,呵斥着守在客人旁边摇着尾巴的猫狗,倾听着栖息在窗前晚上十二点就开始打鸣的鸡叫声,我们住在三百洞的四个人一起与他们同剥玉米,同晒稻谷,月下聊天,开怀畅饮,成为了好朋友,并从点滴生活中感知了山区和山区村民的生活,浅浅地窥探了山民们生活的欣喜、艰辛、困惑和希冀。

与老向及家人漫谈式的对话中,我们感受到他们对山外面精彩世界的渴望。与老向聊天,他最引以为豪的就是去江苏看过一次二女儿。老向眉飞色舞,手舞足蹈,吐沫横飞,给我们讲江南的乡镇是如何的富庶,讲奔腾的列车是怎样在几个省之间穿梭,讲坐在那些不知名的高级小轿车上是如何如何的舒服。看他熟练、陶醉的样子,我想他或许在同村的乡亲前向祥林嫂一样重复演说多次了。而与老向刚好相反的是,她微微驼背的妻子睁着向往的眼神望着老向,有点沉醉、有点向往、有点遗憾。与嫂子聊天,她跟我们说,村里面大多数人只坐船到过永顺或下过古丈,且次数不多,有些人一辈子没有出过山村。从老向对苏州之行的怀念,从老向嫂子眼睛里的向往,从村民们佝偻的背影中,我感觉到他们对山外面精彩的期盼。

与老向月下微微醉的对饮中,我们感受到他们那一丝小富即安的安逸。第二天晚上,月亮很圆。看天上明月当空,听耳旁松涛阵阵,感受晚风轻轻拂过,听着不知名的小虫在不停的鸣叫,非常惬意、舒心。老向家对面的亲戚老田很热情,炖了一锅黄豆煮鸡,炒了一盘腊肉,一叠酸鱼,从稻田里抓回几只稻花鲤鱼黄焖,拿出老向儿子在湘泉酒厂带回来的湘泉头锅酒,就邀请老向和我们喝开了。老向酒量不大,没两杯就微醺了,嘴巴里面含糊不清的反复说:山村村民很容易满足,能够吃两块腊肉,过年的时候喝一口包谷烧就满足了,山村的人啊,没…没什么更高的追求。言语中,有一丝无奈,一丝慵懒,一丝满足。周围其他村民一如老向,夹起一块鸡肉满足的咀嚼着。望着他们满足微醺的陶醉,以他们为缩影,我感到他们对困境的无力、对安逸的满足。

老向二儿子蹲在门槛沉默着抽烟的样子,我们感受到他们对致富的期盼。我们去的时候,老向五个儿女只有二儿子在家,他是个沉默寡言的人,听说我们在他家吃饭,背好小背篓就上山采枞菌去了,吃饭的时候,自己端着一碗饭夹几筷子菜就蹲在旁边默默吃开了。向老二留给我最深的印象除了沉默之外,就是一个人继续沉默着坐在门槛旁边,不停地吧嗒吧嗒抽着五元钱一盒的白沙烟,让升腾的烟雾缭绕在他的身边。我试着打开他的心扉。他沙哑的声音跟我说,父亲的脚经常痛,干不了重活,还需要医药费;一个女儿在长沙读大学,每年的学杂费要近三万元;自己靠在附近揽点小工,百把元钱一天,一个月能够做个20多天;为了生计,妻子外出到吉首一个工厂里做工。今年,因为干旱,收成很低,揽工也没那么容易。升腾的烟雾中,我看到向老二眼眶中有一丝晶莹。是的,也许正是生计的窘迫,让比我们大不了多少的他变得那么老成、沉默。或许,沉默的他一直在思考,明天又该到哪里去揽工,小孩回家的时候,能给她凑齐昂贵的学费?

望着老向一对孙子午饭后背着书包急匆匆上路,我们感受到到山区基础设施建设真的太过匮乏。我家住在农村,少年的求学路依然清晰。初中的时候,离家里有15里路,家里穷读不起寄宿,每天早晨我们踏着晨曦踩着自行车去上学,每天晚上我们披着晚霞再吱吱呀呀的回来,那时我总感到求学的路途是那样的遥远、那样的劳累、那样的烦闷。到老向家的第二天,刚好是星期天,中午吃完饭后。老向两个刚满10岁的孙子孙女,就急匆匆的准备开路了。向大嫂告诉我们,小孩在十多里地外的镇上读书,每个星期回来一次,因为交通闭塞,山路蜿蜒,两个小孩必须全部靠走路。看着小孩瘦弱的身躯,我和彭主任把分给我们的方便面、水果全部交给了他们,并每人给了他们一百元钱。望着两个小精灵顽皮的在山路上一蹦一跳的背影,我朦胧的双眼中,仿佛看见自己幼年求学的身影,耳畔又想起吱吱嘎嘎的自行车身,回想起了当时那劳累、郁闷的心情和对长大的懵懂渴望。

我曾经因建整扶贫在古丈的山村呆过一年,这次再到另一个山村,时间虽已逝去两年,但通过点点滴滴静心感悟,我感到山区村民们困苦、忧愁、期盼依然一同往昔。村民们对山外精彩的渴望,对发家致富的期盼,对完善基础设施的呐喊,对壮大产业的祈求,对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追求,对贫富两极差距的愤慨,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强烈、越来越明显、越来越激昂。如果说,前两年到另外一个山村扶贫还是一种责任的化,这次体察民情之旅则让这一切浸润到了我的血液,唤醒了我骨子里对农村及其仍然生活在农村的家人的深深感悟。虽然人微言轻,但我会尽力做事,尽力呼吁,尽力的多回农村看看自己年迈的亲人。我还非常天真的认为,作为执政者,真的有责任、有义务去思考、去谋划、去落实,怎样让山民的下一辈,尽快走上通畅的道路,喝上清洁的饮水,坐进明亮的教室,感受发展的温暖,同享社会主义荣光。

投稿邮箱:hnsxtztg@sina.com
联系邮箱:hnsxtzl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