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湘统战网>统战人物

【同心筑梦——改革开放40年湖南统一战线人物】袁隆平:一梦天下饱

2019-02-27 10:36:15  来源:三湘统战  作者:

  在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中,率先研究成功“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1985年,提出了杂交水稻育种分三个阶段发展的战略构想以及选育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和两系杂交水稻的技术策略。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始终居世界领先水平。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及国内外三十多项大奖。

  一梦天下饱

  在位于长沙市城东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内,有一幅巨大的湘绣,绣的是一片茂密的水稻,其稻秆如高粱秆一般粗,稻穗如扫帚一样长,稻粒有如花生米一样大。画面上稻田不再是田,而是一片稻林,稻林下,穿白衬衣的“米神“袁隆平,惬意地摇动着一把蒲扇,一边乘凉,一边沉醉在四野飘荡的稻香中……

  这幅绣品,呈现的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多年来萦绕于心的两个美梦之一,“禾下乘凉梦”,也就是不断追求水稻高产、高产、更高产的梦想。他的另一个梦,是杂交水稻“覆盖了地球梦”,也就是要将杂交水稻推广到全球各地,让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为了梦想成真,袁隆平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田间地头。

▲ 老骥伏枥

  学农出身的袁隆平,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大学生。1951年,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他满腔热情来到湖南安江农校当了一名教师。经历过“苦日子”的饥荒、见到过饿殍、也曾饿得游泳都游不动的他,深知“金元宝也比不上两馒头”,他发誓要解决老百姓吃饭的问题。从此,他开始研究让稻谷增产的办法。与其他高校教师不同,他的教研工作,一直与犁耙、锄头、箢箕、粪肥等联系在一起。育种、插秧、收割……

  1961年7月,他在学校试验田发现一株天然杂交水稻,十多个八寸长的稻穗向下垂着,每穗有籽粒二百多个。这个发现,让他惊喜:如果所有稻子都像这样,则水稻亩产就会上千斤!随后的研究证明,这是一株天然的杂交水稻,从此,他把全部精力转到水稻杂种优势利用上来。要利用水稻的杂种优势,必须找到雄性不育水稻,并生产出大量的杂交稻种子,才能实现更大规模的生产种植,实现水稻大面积的增产。

  1964年盛夏,在用放大镜观察了十四万多个稻穗后,汗流浃背的袁隆平,突然眼睛一亮,他终于发现了一株雄性不育水稻!袁隆平用它反复试验两年,于1966年2月,将初步研究结果写成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当时国内权威的学术杂志《科学通报》上。论文提出了雄性不育株的重要性,并设想了将杂交水稻推广应用到生产中的方法。

▲ 2016年3月,在海南三亚澜沧江——湄公河合作首次领导人会议,袁隆平院士向李克强总理等澜湄国家领导人介绍超级杂交稻

  接下来的几年里,袁隆平先后做了三千多个杂交组合的试验,但进展缓慢。总结经验时,发现试验用做母本的不育材料都是栽培稻,他恍然大悟,改变策略,进行远缘杂交,尝试用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1970年11月,野生稻抽穗扬花时节,袁隆平的助手在海南南红农场的一片野生稻中,发现了一株雄性不育的野生稻,并命名为“野败”。1973年,用“野败”杂交得到的水稻种植了几万株,全部不育,杂交稻的研究打开了突破口。

  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南优1号”,并分别在湖南、广西试种,获得平均亩产超过五百公斤的好收成。此后,杂交水稻种植在各地推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生产上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

  1975年,我国在南方十三省推广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由三百七十多公顷,1976年,杂交水稻种植面积跃升至十三万八千七百公顷。自此,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完成了由试验田到农田的大面积种植。

  当世代在地里劳作的农民们,每年都能从同一块水田里收回成倍的黄灿灿的稻谷时,内心都充满了喜悦,纷纷叫袁隆平为“米神”。甚至在很多人眼睛里,“袁隆平”这三个字,就等同于“丰衣足食”。得知各地传来的粮食增产消息,自称老农民的袁隆平,比谁都开心。

▲ 湖南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部长黄兰香看望袁隆平院士

  1981年,国家科委授予袁隆平特等发明奖。1984年袁隆平担任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带领研究团队,继续将杂交水稻向“高产更高产”推进。2000年,袁隆平团队培养出“两优培九”,实现超级稻第一期目标,2004年,突破了亩产八百公斤。永不满足的袁隆平没有让数字停留于此,他提出了2015年三期九百公斤、2020年四期一千公斤的新目标。2011年,三期目标告破,2014年,四期目标达成。此后,他又提出五期目标,每公顷产粮十六吨。

  他的成绩,被人们用“杂交水稻之父”“解决了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当代神农”这样的词汇来概括。袁隆平的同事、已从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退休的罗孝和研究员提到袁隆平时,按照长沙的习俗敬称他“袁嗲嗲”,并发自内心地钦佩。袁隆平的前秘书辛业芸说:袁老师能够把这个科研坚持几十年,做到科研水平世界领先,亩产也是世界最高,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层面上的东西,更是一座丰碑……

  袁隆平是个真性情的老头,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后,依旧一门心思放在杂交水稻科研上。对于接踵而来的荣誉,他一笑:“我研究水稻,不是为了当院士, 而是为了老百姓有饭吃……”作为全国政协委员,袁隆平连续几年在“两会”上提议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农民种粮食,并提出要重视耕地不断减少、开发占用农田的问题。在袁隆平看来,粮食安全永远是头等大事。

  2018年5月30日,一则消息引起了全球关注: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带领的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团队近日对在迪拜热带沙漠试验种植的耐盐碱水稻进行测产, 最高亩产超过五百公斤。这是全球首次在热带沙漠实验种植水稻取得成功,为沙漠地区提升粮食自给能力、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和改善沙漠地区生态环境再添“中国贡献”。无疑,这是袁隆平“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的一个分镜头。

  如今,八十九岁高龄的袁隆平,依然坚守在他的试验田,看着结穗饱满的超级稻田在田埂排开,他就像欣赏着一望无际的水稻仪仗队,享受着无边的丰收喜悦。

投稿邮箱:hnsxtztg@sina.com
联系邮箱:hnsxtzl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