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有油画的语言,陶瓷有陶瓷的语言,刺绣也有刺绣的语言。”在位于长沙县的湖南湘绣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艳刺绣艺术工作室,九三学社社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艳领着笔者一行,近距离感受优秀传统民族工艺湘绣的独特魅力。
1985年,从湖南师范大学油画专业毕业后,李艳被分配到湘绣研究中心工作。经历过艰难的岁月,许多同去的大学生都离开了,而她却用“干一行爱一行”的韧劲坚持了下来,一干就是31个年头。在继承传统湘绣设计与针法的基础上,她将西洋画法糅合于国画之中,研制开发出画绣结合绣、立体绣、油画全异绣、光影式当代作品等湘绣新品种,创作了《冬雪北国》、《张家界》、《一马当先》、《山兽之君》以及随“神八”飞上太空的《锦绣潇湘等你来》等等代表作品。湘绣这张传统的湖南名片,在她的手里得以进一步传承和发扬。
然而,近些年来,受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大环境影响,虽然各级各部门在推动湘绣发展上做出了不少努力,但是湘绣行业在诸如产业发展、人才储备等方面还面临着不少的困难。
古语曾有云:“绣花花生香, 绣鸟能听声, 绣虎能奔跑, 绣人能传神”。湘绣是一种精神文化产品,带有强烈的个人创作印记,具有质感强烈、形象生动等特点,也极具观赏性和收藏性。我们可以从进一步加大对湘绣文化、湘绣产品、湘绣大师的宣传推介力度入手,不断提高湘绣行业的知名度与普及性,进一步树立行业信心、打造优势品牌。同时,也可让更多的人知晓、关心和参与湘绣行业,并为之不断努力,努力擦亮湘绣这张“湘字号”传统文化名片。
湘绣的价格和技艺、工时等息息相关,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针法。还可以从推动湘绣行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采取两条腿走路战略。一方面,要走高端定制路线,以收藏为导向,推动湘绣行业技艺向更高端更精细发展;另一方面,也要走产业化发展道路,与消费者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在材料选择、包装策划、应用领域等方面加大创新研发力度,把更多老百姓买得起、用得上、乐得买的湘绣产品推上市场,推动湘绣走进千家万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扬必须要以人才和技艺为支撑。湘绣作为一种具有很强技术性和很高艺术品位的工艺美术品,其开发和创作都必须依靠优秀的高端人才团队,需要一支大量的充满活力的人才储备队伍。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创造更多更好的条件,让更多喜爱湘绣的人,更多有天赋、有想法、有创造力的人,喜爱湘绣事业、坚守湘绣事业、传承湘绣事业,提升湘绣行业整体水平。
在刚刚过去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议时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新时代呼唤着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理论家,文艺创作、学术创新拥有无比广阔的空间,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为文艺工作者指明了今后创作的思路和努力的方向。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与苏绣、粤绣、蜀绣并称为四大名绣的湘绣,是勤劳智慧的湖南劳动人民精心创作的一种特色民间工艺,有鲜明的湘楚文化特色。提升湘绣非遗文化的可见度,促进湘绣产业振兴发展,要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立足彰显非遗保护新成果、新理念和新实践,推动湘绣产品走向生活、融入民众,让传统湘绣在新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的伟大征程中,绽放出新的魅力。(作者:沐阳)
编辑:徐箐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