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湘统战网>同心艺苑

散文:一味紫苏慰平生

2019-06-13 09:30:45  来源:三湘统战网  作者:罗俊杰

  个人对饮食没有什么特别的偏好,往往有什么就吃什么。要说比较喜欢的,莫过于湘南的几样小菜,比如清炒蕹菜、莴笋炒肉、家常豆腐、紫苏泥鳅。

  平日里吃久了食堂饭菜,难免觉得味蕾空乏,再有下厨之心,在城里却难买到合适的食材,即便将就做了,吃起来终不及家乡味,特别是最爱的紫苏鱼,总感觉少了点什么。于是常常会心生念叨,格外怀念。

  每个人最怀念的莫过于儿时味。小时候放假常去外婆家,外公时常会扛着一把锄头,在锄头的木柄上搭着一个小鱼网和一个塑料桶子,空闲时就到田间和溪沟抓捕一些泥鳅、鲫鱼,回来叫外婆做红烧鱼或清蒸鱼给我们“改善生活”。外婆做菜是一把好手,她忙不过来的时候,我就会跑到屋后空地摘些嫩紫苏叶,洗将干净后放在切菜板上备好。外婆知道我爱吃鱼,为了让我掌握好烧鱼的火候,经常叫我守在旁边,看她做菜,帮她添柴烧火。在鱼出锅前,她会放入切成两三段的紫苏叶,搅拌几下迅速铲出。她说,紫苏叶不能放太早,否则就没有紫苏味了。起初,我是不喜欢吃紫苏叶的,只要放入紫苏叶的菜我就不吃。为了让我多吃鱼,外婆总会在放紫苏叶前给我先盛一碗,然后唠叨着说:“紫苏是一味好药呢,吃点对身体好”。就这样,我尝试着吃紫苏叶,开始是细抿尝点味道后吐掉,后来干脆将紫苏叶果敢地送到磨牙处大片大片地嚼着吃。久而久之,我便开心地接受了紫苏的香味,当然也学会做紫苏鱼。

  下班路上,只要闻到人家厨房飘出的阵阵紫苏香味,总会情不自禁的停下脚步,闭上眼深深地吸上一大口,让那香味最快地穿过每一根神经向全身涌流开来,也忧忧地地想起多年未见的外婆和她的紫苏泥鳅。古人有言:苏子如子,知恩图报。我有时在想,西汉辞赋大家枚乘在其名篇《七发》中记录的那一盘“鲤鱼片缀紫苏”究竟是什么样的,也许是人生中最纯真难忘的时光吧。

  外婆说的没错,紫苏确实是一味常见中药,它别名赤苏、红苏,茎四棱形,在湖南各地的田间地头随处可见。紫苏呈紫色、绿紫色或绿色,有着特异芳香,具有散寒解表、理气宽中的作用,古诗中就有“未妨无暑药,熟水紫苏香”的句子。对比发现,叶片两面皆呈紫色的紫苏香味更浓,而叶片翠绿的白苏,口味则略显淡薄。鲜嫩的苏叶可生食、熬汤、腌渍,它香气浓郁,味道甘美,是一种极好的食品。年初身体小恙,休养期间,每天都是换着法儿亲手做些爱吃的小菜,尤其那紫苏淡水鱼系列菜肴。

  都说吃货爱做菜,自己就擅长两种紫苏泥鳅做法,一是黄焖,另为做汤。紫苏泥鳅汤这道菜严格说是有讲究的,要是端午节时节的野生泥鳅、新鲜的本地黄瓜、以及新叶初发的嫩紫苏。做鱼犹如著文章写书法,特讲心境心情,不急不躁,淡然自若,方得最佳。做菜时要先用茶油将鳅鱼煎至两面微黄,再放入生姜、黄瓜片等佐料,加足山泉水武火文火交替煮之,火候浅则味不足,煮太久则肉太渣。出锅前放入紫苏叶,待至汤色奶白,加以少许胡椒粉,大碗盛出后往桌上一放,顷刻热腾腾的香气四溢,舀一勺尝尝:鳝鱼的鲜、黄瓜的滑、紫苏的香全在嘴里。其实,再野生的泥鳅亦不是什么稀罕之物,这道菜的点睛之处是紫苏。

  今年清明期间回老家,从市场拣回一大把带根的紫苏,拔光叶片后,觉得根茎扔了可惜,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找了两个废弃的带土花盆,插种好置之阳台,浇了一次水后也没再理会。时隔两个多月,再次回老家休假已至端午。那日中午想做紫苏鱼头,却忘记买紫苏了,一时想到了先前栽种在阳台花盆里的那些空枝植物,是不是活过来了。爬上阳台一看,它们已长成茁壮的一片紫绿,好是神奇!紫苏在菜品中表现如此出色,生长却不挑环境,对水肥要求也极低,种子洒在路边、墙角、屋后均能随遇而安,落地生根,无惧烈日风雨之盛、叶败茎折之痛,有一丝生机,就萌发一百分的希望。

  古人一瓢酒,可以慰风尘,我有紫苏为伴,亦足慰平生。有了紫苏,这菜里就多了一丝清香、一丝甘甜,生活里也多了一份温暖、一份坚定。

  (作者系湖南省委统战部机关干部罗俊杰)

  编辑:徐箐梓

投稿邮箱:hnsxtztg@sina.com
联系邮箱:hnsxtzl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