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统战网9月10日讯 中南大学坐落于湖南长沙,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985工程”高校。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5.7万余名,少数民族学生4935人,来自48个少数民族,其中新疆、西藏籍少数民族学生500余人。
近年来,学校党委为持续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统筹建立部门联系会议机制,重点打造“56度中南工作室”智库和推进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目标,以8名少数民族专职辅导员、30余名少数民族学生事务专干为骨干力量,汇聚全校之力,精心做好“文化浸润、共同进步、真情关爱”三篇文章,有深度有广度有温度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蓬勃开展,学校师生呈现出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生动局面。
民族文化浸润 促进共同体意识认知有深度
一是深入推进民族文化进校园,不断深化师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在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讲清讲深讲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论述及相关理论知识基础上,注重利用蕴涵共同体理念的丰富多彩课外民族文化活动,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方式,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深植于脑;二是举办“56度中南”民族文化小课堂。开设诗词、书画、国学、民族舞、唐卡等课程,培养学生体悟各民族文化丰富之美的鉴赏力,供给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知的文化养料;三是拓展中华民族共同体认知的活动场域,以“五个认同、五个热爱”为主线,每年组织举办“传承红色基因奋进新时代励志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征文比赛、“为伟大祖国点赞为民族团结喝彩”主题艺术作品竞赛、“党的理论与民族政策文化知识竞赛”、“民族团结运动会”、“师生共植民族团结树”等10余项各民族学生广泛参与的特色活动,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活动中不断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四是做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知的舆论场。建立“56度中南”新媒体工作室,依托微信平台推送关于党史国情、民族宗教政策法规、民族历史及特色文化、优秀民族典型人物、重大时政等方面的500多篇原创微图文、微语音、微视频,正向引领共同体意识的不断增强;五是搭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知的特色浸润平台。组建“56度中南”同心文艺荟艺术团。聘请专业教师开展系统培训、指导民族文化艺术作品创演,充分利用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基地——中南大学江华瑶族长鼓舞传承基地等部省级基地和专业力量,原创多台高质量的民族文化特色歌舞节目,定期举办“民族团结一家亲”专场文艺晚会,为师生提供各民族优秀文化的交流展示平台,潜移默化增强师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共建、共担、共享体系的认知度。
共同进步铺路 激发守望相助情感共鸣有广度
广泛构建覆盖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促进各民族师生交往交流和共同成长进步的实践教育平台体系,有效激发守望相助命运交融的情感共鸣。一是实施“党员骨干示范带动工程”。建立党校培训、发展党员两个指标倾斜机制,近年来发展共新疆西藏籍少数民族学生党员170余人,其中13名党员骨干成长为高校少数民族专职辅导员,设立民族学生党员示范岗,引领带动全体少数民族学生共同成长,让他们真正成为播散守望相助情感的中坚力量。二是组建“56度中南朋辈互助荟”。构建“教师—学生骨干一少数民族学生”三元循环成长共同体,招募以优秀学生党员为骨干的多元民族志愿者团队,对少数民族预科生和本科生开展精准化的思想引领、学业帮扶、生活陪伴,全面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综合素质和可迁移能力,近三年仅朋辈学业辅导就达3000余学时,受益学生近1000人次,在互助共进中增强彼此的获得感、幸福感,厚植各民族唇齿相依的情感根基;三是构建“阳光成长”心理健康辅导体系。打造心理能量加油站,实现少数民族学生针对性心理团体辅导、素质拓展全覆盖,积极供给发展型个性化心理咨询服务,在心灵的共同成长历程中感悟守望相助的无限愉悦;四是建立“56度中南”民汉双语志愿服务团,近年来为省市政府相关部门及在湘新疆西藏籍务工人员等提供民汉双语志愿服务超1500小时,在无私奉献中体悟各民族心手相牵的内涵价值;五是搭建“56度中南”暑期社会实践平台,近年来共支持50余支由民汉学生组成的实践团队赴新疆、西藏、青海、内蒙古等地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各民族师生在实践中同磨练、共成长、同进步、长才干,不断深化彼此守望相助的真情实感。
真情关爱筑基 营造一家亲全面体验有温度
加强顶层设计,学校研究出台专门文件,将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真情关爱化为12条有温度的硬措施,为营造中华民族团结一家亲氛围提供坚强支撑。投入30余万元,精心建设面积近百平方米的“民族团结之家”,民族文化类摆饰件与艺术品、民族团结类图书与资料、民族团结活动视频展播与照片墙等等,将其装扮成“民族团结一家亲”的体验乐园,每年支持不低于50万元专项经费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系列活动,使其成为课余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的温馨之家、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的舒心之所、值得学生信赖的心灵栖息之地。实施“五个一家访工程”,创新家校交流互动模式,校领导、职能部门和学院负责人、辅导员每年寒暑假赴新疆、西藏、青海等地家访少数民族学生家庭、召开少数民族学生家长座谈会,将党和国家以及学校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真情关爱延展至学生家庭,拉近学校与家长的心灵距离,营造一家亲的热效应,增强家校情感纽带合力。通过保障型资助与发展型资助的有机结合,实现经济困难少数民族学生资助全覆盖,通过建立少数民族学生评奖评优倾斜机制、见习文员岗、自强之星典型表彰等,让学生在真情关爱中享受一家亲的温暖。建立“就业+创业”相结合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通过每年组织开展新疆、西藏等地区企事业单位人才需求走访调研、每年开设就业能力提升培训班、建立民族学生职业选择优势训练实验室、支持阿克苏农副产品电商扶贫等创业项目、“一对一”精准就业帮扶等措施,让学生在切切实实收获中深化一家亲的体悟。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暑期同心营活动,定期组织学校各民族师生与对口支援高校新疆大学师生、西藏大中小学生开展深入广泛的交流,在跨区域交往交融中打下中华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深深烙印。
编辑:徐箐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