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立70周年。为充分展示70年来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光辉历程和成就,三湘统战联合中新社、湖南日报、红网、新湖南、时刻新闻联合推出“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讲述】栏目,通过统一战线各领域代表人士的亲身经历和感想感悟,管窥70年来的历史巨变,感受祖国发展伟大实践。今天推出第十期,听大汉集团“掌门人”傅胜龙讲述他的故事。
“我的每一步都踩在时代的节点上,因此我始终感恩国家的发展政策。” 一手创立并执掌中国企业500强大汉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傅胜龙如是说。
40多年来,这位企业家经历了从公社社员、大学生,到国企干部、高中教师等多重身份的转变。他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挖到“第一桶金”,又在新时期的经济转型中找准方向,为传统行业赢得发展新机遇。
近日,傅胜龙在湖南长沙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讲述他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的商道与人生。
毅然下海 高中教师成钢材大亨
傅胜龙生于1962年,童年时一篇课文中描写的“爸爸是工人,妈妈是农民,叔叔是解放军”,正是傅胜龙家的真实写照。他说,这让自己既光荣,又有种使命感。
12岁成为公社优秀社员,15岁考上大学,20岁成为大型军工企业团委副书记……得益于国家恢复高考、提出干部四化等系列改革,一腔抱负的傅胜龙“一点弯路都没走”。
1992年1月,小平同志发表南巡讲话。时任娄底一中团委书记的傅胜龙深受感召,当即购票南下,前往深圳亲身感受市场经济的魅力。在深圳的三天里,傅胜龙每晚就睡在深交所前的长椅上。人们大排长龙认购股票的激情,深深震撼了这位内陆来客。
“回来我就下海了!”傅胜龙向人借了两万元启动资金,便毫不犹豫地辞掉了公职。在当时的他看来,开公司、做生意就是响应国家号召。他从图书业务起家,很快就还清欠款,还赚到了“第一桶金”。
后来,傅胜龙转投钢材行业,“当时很多人炒涟钢(涟源钢铁集团)的钢材。我赚得比别人少,还送货上门,所以(客户)业务就(愿意)交给我。”1997年,傅胜龙销售钢材的全年利润达到了800万元,一跃成为湖南省最大的钢铁贸易商。
另辟蹊径 进军县域经济新蓝海
做钢材贸易对交通条件的依赖很深。1998年,傅胜龙向娄底市投资1000万元,建设连接娄底城区与涟钢厂区的娄星北路。道路竣工后,傅胜龙又在建了一家大型钢材市场。这“一路一市”启动了娄底城北新区的建设,周边上万农民陆续进城。
第二年,傅胜龙带资2000万元进入娄底双峰县,同样是修路、造建材城。不同的是,这次还建了几个住宅小区。此举拉开了大汉集团的“造城之路”,即从基础设施、商业市场和商品房开发等方面,综合推进县域新型城镇化。
起初,傅胜龙选择县域城市开发是因为他拒绝“公关”,“抢”不来热门的城市资源。另一方面,他也看到了县域城市巨大的发展需求——这是一把解开经济转型、提升内需的“金钥匙”。就这样,大汉集团再次踏准时代的节奏,进入到县域经济的新蓝海,陆续参与了湖南34个县城的开发。
2007年,时任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主任王东京率领专家组到湖南调研时将大汉集团“一路一城一园”(“修好一条发展路、建设一座致富城、营造一个温馨园”)的开发模式总结为“大汉模式”。2012年,“大汉模式”写进了《湖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纲要(2012-2020)》。
危则思变 拥抱互联网重获新生
2012年,大汉集团跻身中国企业500强。却也是从这一年开始,银行对钢铁贸易行业开始收紧资金,大汉集团五年内贷款授信规模减少了50亿。加之公司正在扩张阶段,资金链变得空前紧张。
“换成别的企业可能一下就被压垮了。”傅胜龙说,那时大汉靠着腾挪资源、低价处理资产、压缩规模,坚持不欠农民工工资,不产生不良信贷,不欠税收,咬牙度过了难关。
“这是逼着我们创新。”傅胜龙说,危机催动了大汉集团商业模式的改变,企业开始从需要大量垫资的终端角色向经营平台的中介角色转变。2015年起,大汉集团先后推出钢铁云、建设云、工匠云等十大产业云平台,实现了传统企业向产业互联网企业的成功转型。
如今,大汉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已拥有两百余家子(分)公司,员工近五千余人,业务涵盖钢材物流、新型城镇化开发、商业管理、汽车贸易、互联网电商、职业教育等领域,连续九年荣膺中国企业五百强。2018年,大汉营收370亿元。
初心不改 教育是未来唯一职业
从个人到企业的一次次转型,傅胜龙总是踏中“风口”的秘密何在?他认为,真正的企业家永远不疲惫、不满足,所以他永远保持着创新的精神,“这种精神会为时代创造最大的价值增量。”
近些年,这位曾经的中学教师回归“初心”,致力于打造一所规模化的“国际工匠院”。从傅胜龙位于长沙市望城区的办公室向外望去,这座占地近千亩的职业教育中心已建设得颇具规模。
据介绍,大汉国际工匠院将链接超百位行业大师和百余所职业院校资源,打造集匠心教育、技能实训、创新研发、产业孵化等于一体的产教融合新城,全面建成后每年可向社会输送15万成熟的职业教育学生。
“祖国未来的发展需要兼具工匠精神和职业技能的产业工人队伍。把这两项教育搞好,就是我未来的唯一职业和终身职业。”傅胜龙表示。
编辑:徐箐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