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湘统战网>多党合作>人物风采

印遇龙:与猪亲近四十年

2019-04-02 09:22:01  来源:三湘统战  作者:方雪梅

  

  长期从事“猪氨基酸营养代谢与调控”研究,在畜禽绿色养殖技术、非常规饲料原料高效利用以及养殖过程废弃物处理等方面成果卓著。荣获三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奖、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光召科技奖、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奖、World Nutrition奖,被评选为科学中国人(2017)年度人物、湖南省第一届十大同心人物等。

  与猪亲近四十年

  2018年5月4日,春风送暖。穿白衬衣、戴方框眼镜、气质儒雅的印遇龙,在潮水般的掌声中,捧回了湖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他获得此奖的原因只有一个:会与猪打交道——研究如何让猪长得快,如何让“放心肉”上餐桌,如何实现生态养殖。

  当“猪倌”几十年,印遇龙在提高饲料有效吸收率、提高猪肉品质、减少养殖废弃物排放等多方面,取得的成绩,改变了天下猪倌们养猪的程式,也让天下食客,更加安心、放心了。最牛气的是,他因为“与猪为伍”,还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在国际动物肠道生态与健康高峰论坛上

  1978年,桃源小伙子印遇龙,从湖南师范大学生物系毕业后,沿着长沙东郊的一条小路,走进了位于马坡岭的“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的大门。从此,他与生猪养殖结下了一辈子的缘。

  印遇龙大学学的是生物,研究生猪养殖相当于从零开始,唯一的办法是豁出命来学习。被派到华中农业大学进修的一年多时间里,他像一块入水的海绵,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回单位后,一头扎进了研究工作。

  研究时,请不到给猪做手术的兽医,他就从老家请行医的亲戚来长沙操刀;经费短缺,他就自己拉着板车去买猪。一个冬天的傍晚,天雨路滑,光线昏暗,不小心脚下一溜,他和车以及车上的猪,一齐掉进了冰冷的水塘……当他从水塘爬起来,全身湿漉漉地回到家中,把妻子心疼得几乎落泪。为了支持他,妻子陶立华到处找亲戚们讨要粮票,买杂粮给他研究饲料。因为饲料种类来源越多,研究结果越有说服力。

  后来,因工作业绩突出,印遇龙先后被派到德国、英国和加拿大学习、工作。数年海外求学,回国时,他谢绝了德国教授的挽留,带回了自费购买的价值五千马克的化学试剂和手术器械,带回了难得的国际视野。

  

  ▲ 扶贫攻坚在云南澜沧

  经历过20世纪猪肉紧缺,要凭票购买的日子,印遇龙一心想着,“让猪吃下去的东西全部变成肉”。这就需要研究出高质量的饲料,缩短肉猪的出栏时间。他和课题组成员一起,提出研究“猪饲料营养物质与代谢产物回肠末端消化率测定”新技术。通过测量猪的回肠食糜,得到其营养物质的消化率的真实数据。传统的检测方式是屠宰实验用猪,一个样品要用掉一头猪,而印遇龙回国后引进的是瘘管手术的新方式。

  为了实现目标,印遇龙带领团队,整天与臭烘烘的猪打交道。他们买来实验材料,自己动手制作当时国内较先进的猪代谢笼;搬运和人工配制试验饲料、收集猪粪、猪尿上万公斤,分析样品达数万次。

  就这样,他们对中国四十多种单一猪饲料原料和十八种混合日粮中回肠末端表观消化率进行了系统测定,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生长猪有效氨基酸的需要量。这些研究成果被收入中国饲料库,在行业内广泛应用。

  

  ▲ 在湖南农大作报告

  作为中科院“百人计划”专家,1999年,印遇龙在所里组建了农区畜牧健康养殖研究中心。他的研究工作,是一个“从猪嘴巴到猪屁股”的全程管控过程,更是一个科学家对猪的营养密码不断破译的艰难过程。

  解决了猪肉短缺问题后,市场上生猪肉中瘦肉精、抗生素、重金属残留等问题,一度让“放心肉”稀缺。为让老百姓吃上又环保又有营养的猪肉,印遇龙带领团队再次迎难而上,研究出了新的成果:揭示了功能性氨基酸促进仔猪生长的机制,研制了具有抗生素和激素功能的药用植物营养调控剂,让生猪临床抗生素的用量明显下降;以味精为原料研制出精氨酸生素,在猪体内能生成必需的精氨酸,并且没有抗生素和兴奋剂残留。

  

  ▲ 与西南饲料集团在云南普洱扶贫

  印遇龙和同事们,研究出的“半胱胺、亮氨酸和牛磺酸等功能性氨基酸可调控氮代谢技术”,则能在低蛋白水平上使猪的体形和肉质得到改善,避免了瘦肉精的使用;此后,他们还开发了畜禽低氮低磷排放环境安全型日粮技术,被国内外企业广泛应用。

  美国营养学会会刊称赞印遇龙和他的团队,解决了国际上生猪营养学和饲料科学研究与应用中的许多重大技术难题。

  从1978年到2018年,为了千家万户的口福,“院士猪倌”印遇龙整整与猪亲近了四十年。

  编辑:徐箐梓

投稿邮箱:hnsxtztg@sina.com
联系邮箱:hnsxtzl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