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湘统战网>多党合作>人物风采

于向真:了不起的中国创造

2019-05-02 13:05:19  来源:三湘统战  作者:纪红建

  

  带领团队在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成功研发出了国内首套PX吸附剂生产装置,参与的“高效环保芳烃成套技术开发及应用”项目荣获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了不起的中国创造

  2016年1月8日,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揭晓,湖南人于向真凭借参与的《高效环保芳烃成套技术开发及应用》项目荣获这一至高荣誉。该项目团队共有几千名化工专家参与,其中有五十人列入获奖名单,于向真排名第二十三位。该项目的突破性战绩,也标志着我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掌握高效环保芳烃成套技术的国家,具有里程碑意义。

  

  ▲深入车间第一线

  收到中央统战部、民盟中央发来的贺信,于向真笑了。两个浅浅的酒窝笑成了两道细沟。在金丝边眼镜的衬托下,结实略显魁梧的于向真竟透露出些许略带腼腆的朴质。

  于向真出生在湖南永州的一个普通农家,跟六十年代的许多人一样,他从小的梦想就是走出大山。终于,湘南的大山锁不住年轻人坚定的志向。1985年,厦门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漂漂亮亮地为他打开了一扇敞亮的门,他一只脚踏进了化学领域。

  “起初,我是被调剂到这个专业的,没什么感觉。知识这东西也真是神奇,越读竟越觉得可爱了。”于向真回忆自己与化学的相识相知,感慨万千。到如今,他已经与化学结缘30多年。

  “高效环保芳烃成套技术”这个高深的技术名词背后到底说的是什么?其实,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对二甲苯为原料生产的“的确良”布料风靡全国,“一人一件的确良”成了那个时代时尚青年的“标志”。事实上,约65%的纺织原料、80%的饮料包装瓶都来源于这种芳烃产品。我国是纺织大国,发展芳烃项目对于解决粮棉争地矛盾,保障纺织原料供应、产业链完整及经济结构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那个时代,我国对纺织品需求量极大,而这种关键性原料却全部依赖进口。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开展芳烃成套技术攻关,引领芳烃产业发展,成为几代石化人的梦想。为了打破国外的技术垄断,中国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了对二甲苯吸附分离技术的探索研究。

  

  ▲指导项目施工

  2002年,由石科院牵头,启动了芳烃装置核心单元二甲苯分离所用的PX吸附剂的产业化工作,吸附剂项目花落长岭,分管技术的副总经理于向真大喜过望。

  所谓百炼成钢,美好的开始并不意味着轻松的结束,往往只是挑战的开端。

  项目一经启动,国外的对手就按捺不住了。中国吸附剂市场的主要供应商——美国UOP公司主动将其吸附剂产品在中国的售价降低近一半。好处是,在国产吸附剂成品影子还未见到的时候,中石化就已潜盈上亿元。弊处是,他们此举无非是想将长岭吸附剂项目扼杀在摇篮里。

  “对手行动了,我们怎么办?”长岭人猛然感觉到危机如此真切。面对首当其冲的冲击,于向真没有慌:“我们绝不能输,一定要让吸附剂实现国产化!”

  车间,机器二十四小时运转、温度奇高,有人曾拿温度计在吸附剂装置五楼厂房风扇下站了不到两分钟,刻度表就如火箭发射般直接窜到了47℃,再加上湿气重,大家都戏称上班就是去蒸免费桑拿。由于流汗多,有一天全装置员工竟喝了十桶水,以至于职工开玩笑,这个月的奖金都喝完了。车间甚至考虑是否要给水桶里加点盐以防中暑。

  

  ▲接待美国瓦莱罗能源公司来人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于向真带领的团队在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秉持着湖南人“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的精神,愣是克服了重重艰险,成功拿下了国内首套PX吸附剂生产装置。在2004年四个月内完成了年规模一千吨的产业化装置建设与调试,并一次性生产出合格产品。当年使进口的吸附剂由每吨三十五万元降到每吨十八万元。到目前,进口吸附剂的价格已经降至最初价格的40%。

  一位芳烃领域的老专家竖起大拇指,评价道:没有吸附剂在长岭的工业化成功,就没有国内大芳烃的国产化成功。

  当一切尘埃落定,成功的荣光包围了于向真,他却没有晕头转向。他深知科研产品的工业化道路还任重道远,也极其艰难。资本逐利,没有耐心。科研却往往十年,甚至二十年磨一剑。如果没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无法真正做到对社会进步有益。

  “要将科研成果工业化,前面要有研究的知识,后面要有转化的知识。”于向真说,长岭现在有二千多号员工,一年单催化剂的产值就有二十多亿。这种科研与市场的顺利对接是可喜的。眼下,于向真正将精力投入到催化剂生产过程的清洁化研究,他的目标是使整个催化剂生产过程更加环保和清洁。他将这些事情称为是于国于民都有利的基础性工作。

  编辑:徐箐梓

投稿邮箱:hnsxtztg@sina.com
联系邮箱:hnsxtzl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