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十八洞的姊妹们(二):并蒂花开春满园

来源:湖南经视 编辑:徐箐梓-统战 2020-11-29 14:51:00
时刻新闻
—分享—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在湘西十八洞村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理念,为新时期中国扶贫工作指明了方向,从此全国开启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

十八洞村,是“精准扶贫首倡地”,赤溪村,被称为“中国扶贫第一村”。两个相隔一千三百公里的少数民族山村,却在2019年6月18日结为了姊妹村。约定的背后,是中国脱贫路上相似的经历。

一封来信,点燃一把火

赤溪村,是福建省福鼎市太姥山下的一个畲族山村。村口的一块石碑,镌刻着它另一个为人称道的名字——“中国扶贫第一村”。

1984年5月5日,时任福鼎市新闻科科长的王绍据,从镇上出发,走了50多华里的山路,来到赤溪村里一个叫做下山溪的自然村。这个村挂在半壁上,后面是悬崖峭壁,前面是万丈深渊。村民没有大米吃,只能靠番薯、苦菜度日。有的家里,婆媳共穿一条裤子,谁上山做事,裤子就给谁穿。

下山溪的极度贫困,给王绍据带来了巨大冲击。他将调查情况写信寄给报社。1984年6月24日,《人民日报》全文刊登了这封来信——《穷山村希望实行特殊政策治穷致富》,轰动了全国。王绍据当时收到了二十多个地区的群众来信。很多人从牙缝里挤出来的粮票、油票、肉票、布票,寄给下山溪村民和赤溪村民。

正是因为王绍据的这封信,默默无闻的赤溪村,成为全国最早的扶贫对象之一。一场波澜壮阔、旷日持久的扶贫开发事业,由此在全国“引燃”。

一条新街,换出一方新天地

赤溪村扶贫初期,采用的是“输血”的方式。当时村干部带着树苗、山羊,兔苗送给下山溪群众。可是树苗种下去,就被芦苇遮掉了,树苗渐渐枯死。山羊、兔子的嘴巴被山上锋利的芦苇叶割烂,也慢慢死掉了。时任赤溪村党支部书记的黄国来感叹:“所有的力气在里面都变没掉”。

送羊入户、上山造林,就地扶贫遭遇“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尴尬。直到1993年,赤溪村上游的桑园水电站全面开工,赤溪村通往外界的羊肠土路,变成了可以走货车的砂石路。一直憋着一口气的黄国来,动了一个新念头:搬!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整村搬迁安置的想法,传到了下山溪村老人们的耳朵里。世代居住于此的畲族老人们反对:“下山干啥?天不是咱们的天,地不是咱们的地,路不是咱们的路,死了都没地方埋!”最终打动老人们和下山溪村22户村民的,还是实打实的政策与心贴心的诚意。

1994年,由村委筹地,村民每家筹集80根木材,下山溪22户88人整村搬迁至赤溪村的长安新街。这条当时罕见的宽15米,长400米的村部街道,成为一趟福泽深远的“民生快车”,搭载着赤溪村村民奔向幸福生活。

赤溪整村搬迁的成功经验,也迅速遍及闽东。沿海“连家船民搬迁上岸”、山区群众“茅草房改造搬迁”,一场跨世纪的“挪穷窝”“拔穷根”的脱贫行动,在八闽大地全面展开。

换了一方新天地的赤溪村,随后开始发展白茶、食用菌、旅游等产业,在清新山水中走出了脱贫致富之路。

一份约定,走出一条康庄路

三十年来,赤溪村顺着脱贫的藤蔓苦苦摸索,“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终于,2013年,在十八洞村的一个土坪上,“精准扶贫”思想瓜熟蒂落。

赤溪村与十八洞村,两个相隔一千三百多公里的少数民族山村,也在去年6月18日,于十八洞村的村部礼堂,结为了姊妹村。

这场金兰之约,由国家民委牵线搭桥,湖南、福建两省民族工作部门积极协调促成。约定的背后,是这朵中国脱贫历史上的“并蒂花”相似的经历。曾经,她们都因深藏大山而极度贫困。如今,他们都因脱贫成功名满天下。

在今年福建省第十三届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里,赤溪村与十八洞村还进行了云上对歌,互诉姊妹情谊。民族文化交流、农旅产业合作,“中国扶贫第一村”,与“精准扶贫”首倡地,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两个山村,如今的联系,不仅是扶贫路上的惺惺相惜,更有未来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的探索与谋划。

来源:湖南经视

编辑:徐箐梓-统战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三湘统战网首页
投稿邮箱:hnsxtztg@sina.com
联系邮箱:hnsxtzl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