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征军里的“开路先锋”

2015-07-21 17:25:22  来源:三湘统战网  作者:陈赛军
     三湘统战网7月22日讯(通讯员 陈赛军)1942年3月至8月,历史在中华抗战史上写下了凝重的一笔:中国远征军从1942年3月入缅对日作战,取得了斯瓦阻击战、仁安羌大捷等胜利,给予日寇沉重打击。桃江县三堂街镇现年97岁的抗战老兵雷句华,曾参加仁安羌解围战,是亲历者,幸存者,也是健在者。

千里赴戎机

    雷句华1918年出生于三堂街镇白竹洲村,爷爷是资江河里的船工,父亲是鞋匠。1937年秋,抗战爆发,在大栗港毓湘学堂(私办中学,现为六中)读书的雷句华,和许多热血青年一样,踊跃参加了湖南学生集训总队在南岳组织的集训,并于这年11月12日投军。他和80名学生兵从安化东坪出发,风餐露宿,离湘入黔,步行两个月,于1938年1月到达贵州都匀,行程近2000公里。他被编入税警总团,参加了步兵科训练、工兵训练(筑城架桥爆破),练成一名优秀的爆破手。1942年3月,税警总团改编为陆军新38师112团,师长孙立人。新38师从贵州遵义出发,踏上赴缅抗倭征程。

爆破打头阵

    爆破手是摧毁敌军工事为冲锋部队扫平障碍的“开路先锋”。1942年4月17日,盟军英一师被围仁安羌,孙立人命112团前往解救。日军一个加强连占领仁安羌桥北的501高地,铁丝网与山头相连,工事坚固。根据团部部署,18日深夜,113团1、3营在2营掩护下涉水偷渡。发起攻击前,时属112团3营工兵连的雷句华,领命率同2名爆破手,选择爆破点,炸毁敌工事。雷句华手提炸药包,借着夜色抱起炸药包“嗖”地跳出掩体,501高地上的敌人发现后,立即开火,子弹像雨点般射来。他时而匍匐前进,时而灵活地滚下路坎,机智勇敢地冲到铁丝网下,将炸药包竖在爆破点上,迅速拉开导火线,随着“轰隆”一声巨响,炸开了第一道铁丝网。他赶紧抱起第二包炸药,炸开了第二道铁丝网。他越战越勇,从战友手中接过第三包炸药,冒着滚滚硝烟,奋不顾身冲向敌人的战壕。随着震耳欲聋的巨响,战壕和里面的敌人即刻被炸飞。与此同时,兄弟连队的爆破手,也用炸药炸开了一个又一个突破口。拂晓,全团官兵呐喊着冲上501高地,全歼守敌,成功解救英一师。
 
冒险炸铁桥

    1942年5月1日,新38师撤离曼德勒。雷句华随部队前往印度八莫。敌装甲车尾追而来,尘土飞扬。工兵连受命炸毁缅印公路上沿途的大小桥梁,阻绝敌人车队。其中一座铁桥,长70余米,高60余米,河岸沙石,河底岩石。爆破手选定爆破点第三墩,装药施爆后,久无反应。萧连长派雷句华前去察看,发现导火被人剪断,炸药取走。经查,是当地缅民所为。雷句华与另2名爆破手领命炸桥。他身手敏捷,一手托着炸药包,一手攥紧力索,滑到第三墩,往下一看,好险:江水汹涌湍急,稍有不慎,将连人带物坠落,瞬间就会被江水吞没。他没有多想,熟练地装药定位,然后迅速攀升而上,等敌骑兵追到桥上,迅速按下点火装置引爆,只听得“轰隆”一声巨响,铁桥塌陷,敌骑兵连人带马滚落河中。随后,雷句华所属工兵连继续为38师开路,历时一个月,翻越野人山,转战印度。1945年6月,印度八莫会战大捷后,雷句华随部在八莫登机,降落云南曲靖,回到祖国。1948年,他在长春随部投诚起义。
    1949年,雷句华回到老家务农。如今,他居住在四面环水、风景如画的白竹洲村,乐享天年。
投稿邮箱:hnsxtztg@sina.com
联系邮箱:hnsxtzlx@sina.com